在当今快速运转、竞争激烈的社会这座大熔炉中,男人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已完全无法与过去相提并论。在当今社会,男人们被多重角色挤压在狭窄的缝隙中——职场上必须是无坚不摧的“成功者”;家庭中应成为可靠的“顶梁柱”;情感上又常常被期待为内敛的“强者”。这种压力常常催生出深刻的孤独、身份认同的迷茫,甚至灵性层面的空虚。面对内心的脆弱与伤痕,许多男人不自觉也不自知地选择了社会塑造的“面具”——用坚硬的外壳强行包裹自己柔软的心,以看似“无所不能”的姿态掩饰内心的“无能为力感”。
然而,圣经却为男人们揭示了一条颠覆世俗认知和逻辑的路径:真正的刚强,并非源于完美无缺,而是源于在上帝的光照下承认并接纳自己的破碎,并在此过程中经历上帝的重塑与更新。正如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的深入洞察:“我为基督的缘故,就以软弱、凌辱、急难、逼迫、困苦为可喜乐的;因为我什么时候软弱,什么时候就刚强了。” 这绝非消极的认命,而是积极的交托,在承认自身有限性的同时,将力量寄托于无限的上帝那里。
现代男性的困境:逃避破碎的文化迷思
现代男性为何普遍难以直面自身内心的破碎?
中国著名心理学家、北京大学教授钱铭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在中国文化背景下,‘男儿有泪不轻弹’、‘顶天立地’等传统观念,严重压抑了男性的情感表达,使得他们习惯于将痛苦内化或外化为更具攻击性的行为模式,而非寻求健康的情绪疏导。”
我们并不反对“硬汉”的男人文化。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——这种“硬汉”文化的塑造,使得男人往往沦为“情感孤儿”。如同心理学家丹·艾伦德在《受伤的心》中所描述的,他们常用“控制、压抑或逃避”来应对创伤,结果筑起高墙,隔绝了真实的自我连接与深度关系。
对此,箴言书早已发出警钟:“你要保守你心,胜过保守一切,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。”若一个男人拒绝检视、修复内心的伤痕与扭曲,那么无论他外在构建了多么辉煌的成就,其根基都如同沙土一般,无法抵御生命中一定会遭遇的各种风浪。
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也强调:“现代人最大的困境是‘心为物役’,忙碌于外在追求而忽视‘安心立命’。对于男性而言,回归内心,找到精神的支点,是抵抗虚无与焦虑的根本。”这与耶稣在马太福音中的教导遥相呼应:“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,必丧掉生命;凡为我丧掉生命的,必得着生命。”这“丧掉”的,正是虚妄的自我掌控、骄傲自恃和虚假形象;而“得着”的,则是扎根于基督里的真实、丰盛且坚韧的生命。
破碎:通往重建的必经之路
在圣经出现的众多人物当中,约瑟的故事是破碎与重建的绝佳范例。约瑟年轻时的骄傲自负,在经历了被兄弟出卖、沦为奴隶、含冤入狱等一系列深重打击后,被彻底打碎。然而,正是在这看似绝望的深渊中,上帝的塑造却在安静中悄然进行。当他经历众多事件,最终在埃及登上宰相高位时,他的生命所展现出的不再是年少轻狂,而是带着上帝同在的谦卑、智慧与宽广的胸怀。他对曾伤害他的兄弟说:“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,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,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,成就今日的光景。”约瑟的刚强,是他历经破碎后被上帝重新塑造的、带有永恒印记的刚强。
遗憾的是,现代文化常将“破碎”等同于“失败”,促使男人本能地逃避或否认。然而,在天国的法则里,“承认软弱”恰恰是“被上帝使用”的起点。正如现代圣经学者约翰·艾杰奇在《我心狂野》中所洞见的:“男人要成为真实的自己,必须先面对自己内心的深层创伤,并允许基督进入那个地方。”
中国心理学者、意象对话疗法创始人朱建军教授也曾表达了类似观点:“心灵的成长,往往始于对‘阴影’(即不愿面对的创伤和负面情感)的接纳与整合。逃避阴影,只会让生命失去深度和真实的力量。”
一个敢于直面自身伤口,并将其交托给基督的男人,才能从“情感的孤儿”转变为“医治的器皿”。
身份的觉醒:从“孤儿”到“儿子”
现代男人深陷焦虑的根源之一,在于身份认同的错位。他们常常将自我价值紧紧捆绑在外在成就、社会地位或他人评价上,仿佛是一个必须不断证明自己才配得到爱的“孤儿”。这种“表现导向”的身份,带来的是无尽的疲惫和内在的空洞。
在基督里,福音带来的是颠覆性的身份宣告:“你们既为儿子,上帝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心里,呼叫:‘阿爸,父!’可见,从此以后,你不是奴仆,乃是儿子了;既是儿子,就靠着上帝为后嗣。”。这“儿子”的身份是上帝白白赐予的恩典,不基于表现,只基于基督的救赎。
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谈及积极心理学时也强调:“建立稳定、积极的自我认同,是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核心。对于男性,认识到自我价值不依赖于外在标准,而是内在的、固有的,至关重要。”
当男人在基督里真正觉醒于“我是上帝所爱的儿子”这一永恒身份时,他们便能从“必须成功”的奴役中释放出来,活出“我是谁”高于“我做什么”的自由与笃定。这种身份认同,是内心重建最稳固的基石。
同时我们必须明白,内心的重建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一个旅程——在上帝里持续更新、修复、塑造的过程。以下是男人内心重建的几个关键路径:
1. 在上帝与人面前持续敞开心扉:
效法大卫的祷告:“上帝啊,求你鉴察我,知道我的心思;试炼我,知道我的意念,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,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。”
大卫在祷告中真实向上帝赤露敞开自己,承认他的软弱、倾诉痛苦、寻求光照,于我们而言也同样如此。同时,我们可以在安全的属灵群体或信任的关系中学习分享。
2. 委身于真实和健康的关系:
箴言中说到:“铁磨铁,磨出刃来;朋友相感,也是如此。”
孤狼式的生活形态无法带来真正的医治和成长。健康的教会小组、弟兄团契或属灵伙伴关系,能提供接纳、支持、问责和彼此建造的环境。
属灵团体正是这样一个承载恩典、践行彼此相爱的空间。
3. 勇敢直面并处理过去的创伤:
在祷告和信心中,寻求专业的基督教辅导、属灵导师或值得信赖的牧者的帮助。让圣灵的光照亮那些被遗忘或刻意封闭的记忆角落,经历上帝的触摸和医治。
心理创伤治疗专家、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丛中教授强调:“创伤并不是耻辱,回避才是枷锁。面对创伤,寻求专业帮助,是走向康复的重要一步。”
结合信仰的支持和专业辅导,能更有效地处理深层伤害。
4. 在基督里培养刚柔并济的生命品格:
耶稣是最强大的人,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是最温柔的人,没有之一。他在马太福音里提醒我们:“我心里柔和谦卑,你们当负我的轭,学我的样式。”在基督里,温柔(Strength under control)是力量的高级体现,是爱的自然流露。
刚强若没有温柔,易沦为粗暴和冷漠;温柔若没有内在的刚强(源于基督),则易显得软弱。
在老子《道德经》中的第八章提道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这种水的智慧——柔韧、包容、滋养万物而甘居下位,正是基督式温柔力量的东方回响。
现代男人需要在基督里学习这种“如水”的智慧,既有原则的坚定(刚),又有处事的圆融与对人的体恤(柔)。
总结:在这世代建造有根有基的生命
如果我们确信基督的再来是历史的终局和盼望的顶点,那么,今天我们在基督里进行的内心重建工作,就具有永恒的意义。这重建始于一个看似悖逆却充满恩典的起点——承认自己的破碎与需要。
正如著名神学家提摩太·凯勒(Tim Keller)所言:“你只能被上帝使用到你甘愿被上帝触摸的深度。”
中国学者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善蒙在探讨生命意义时也指出:“真正的勇者,是敢于直面生命的残缺,并在残缺中寻找超越与圆满的人。”
男人需要有面对残缺的勇气,在基督信仰中我们可以找到终极的依托和转化的力量。
愿在现代的男人们,能卸下“完美硬汉”的沉重面具,不再活在人面前,不再在孤独中逃避和伪装。愿我们鼓起勇气,踏上那条看似艰难但却通往真正自由的“十字架道路”——在主耶稣的慈爱、恩典和真理的光照中,经历破碎、接受医治、持续更新、不断成长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基督里被重建,成为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、有根有基的男人,成为承载上帝荣耀、传递祂恩典的宝贵器皿,并且在充满破碎的当今世界中,活出刚强、温柔、成熟且有永恒影响力的卓越生命。这不仅是男人个人内心的重建,也是为家庭、社群乃至时代注入希望与力量的源泉。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